如今,电子游戏已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数据显示,90%以上的美国孩子玩电子游戏,75%的家庭有游戏设备。
从益智到体感,电子游戏类型多样。电子游戏既可以带来丰富的冒险体验和娱乐享受,也引发了许多家长的担忧:电子游戏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儿童行为健康专家Michael Manos博士与儿童精神科医生Joseph Austerman博士从医学与心理学角度,深入解析了电子游戏对孩子大脑发育的正面影响、潜在风险,以及成瘾问题的警示信号。

电子游戏对大脑真的有益吗?
关于电子游戏的研究结果各有说法,但可以确定的是:
不同类型的游戏,对大脑的锻炼方式也不同。
- 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如《使命召唤》):锻炼反应速度与视觉注意力
- 策略类游戏(如《文明》):提升逻辑思维和决策能力
- 字词益智游戏(如《Wordle》):锻炼语言能力与短期记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Austerman博士指出:“我们发现电子游戏通常能增强手眼协调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但尚不明确这些提升是否能真正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电子游戏还能帮助孩子社交?
不仅仅是独自玩乐,电子游戏也能成为孩子社交的一种方式,尤其是与现实中的朋友一起在线游戏时。
这对性格内向或有社交障碍的孩子尤其有帮助,有助于他们建立联系、增强归属感。
不过,网络世界也存在一些风险。网络欺凌、陌生人骚扰、不适当的广告或内容等等。因此,家长的陪伴与监督非常关键。Austerman博士建议:如果孩子只和现实中的朋友在线互动,且家长设有一定的边界,这些风险是可以有效控制的。

电子游戏真的会“刺激”大脑?
Manos博士指出,电子游戏就像一种刺激,能够增加大脑灰质——这部分大脑结构负责控制运动、记忆和情绪。
频繁的任务反馈与奖励机制,提升了大脑的可塑性,有助于增强孩子的适应能力与学习能力。
成就感与创造力的来源
角色扮演类游戏(如《博德之门3》《质量效应》)允许玩家在主线任务之外,自由探索和选择,带来高度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Manos博士指出:“游戏中的成就感在现实生活中不易获得,这也是孩子容易沉迷的原因之一。”
视觉反应和手眼协调的训练
动作类游戏(如《古墓丽影》《生化危机》)要求玩家迅速应对视觉和听觉信号,有助于提升“视觉对比”能力。
不过,这种技能的提升未必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执行力,例如听从父母指令或完成家庭任务。

多任务切换能力(Set-Shifting)
电子游戏常需要玩家快速在多个任务间切换,这能锻炼“执行功能”。
但这种能力更多体现为自动反应能力的提升,但不等同于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自主调整行为的能力。
游戏对记忆力和学习的影响
许多游戏需要玩家记住密码、地图或规则等信息,这对短期记忆确实有益。
此外,一些游戏具备教育功能:
- 《刺客信条》的“博物馆模式”,让孩子沉浸式体验古代遗迹
- 历史类游戏若内容真实,有助于加深知识理解
哪些行为属于“游戏成瘾”?
牛津大学一项研究指出:游戏本身不会直接造成心理健康问题,关键在于能否控制游戏时间。
警惕以下信号:
- 一玩就停不下来
- 停止游戏会情绪失控
- 游戏影响到了学习、睡眠、与家人关系

不同年龄段的屏幕时间建议
美国儿科学会(AAP)建议如下:

“屏幕时间越多,面对面交流越少。过早沉迷于虚拟世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情感发展。”
游戏内容分级也需关注
除了控制时间,游戏内容也需把关。
虽然研究并未发现游戏与现实暴力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暴力倾向较强的孩子,确实更偏好暴力游戏。
因此,家长应留意游戏的分级系统(如 ESRB):
- E:适合所有人群(有轻微暴力内容)
- T:适合13岁以上
- M:适合17岁以上(含血腥、暴力、性暗示)

家长可以做些什么?——从“管控”到“陪伴”的转变
电子游戏似乎已经不可避免的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作为父母,与其抗拒,不如了解、参与、引导。家长的角色不再只是“限制者”,而是“陪伴者”和“引导者”。
1. 设定明确规则,建立使用边界。
与孩子一起讨论并制定游戏规则,而不是单方面强制执行。例如:每天游戏时间不超过1小时,写完作业才能玩,每周末限定时间内玩游戏等。规则一旦设定,要尽量保持一致性,避免反复变动。
2. 选择合适的游戏,关注游戏内容分级。
根据孩子年龄选择适合的游戏,避免暴力或不适宜内容。熟悉并参考 ESRB 或 PEGI 等游戏分级系统,确保游戏内容安全。鼓励孩子尝试教育类、益智类、创意类游戏,如拼图、逻辑推理、语言、历史、科学等方向。
3. 参与孩子的游戏世界,拉近亲子关系。
偶尔与孩子一起玩游戏,不仅能增进了解,也能观察他们的行为模式与兴趣所在。和孩子讨论游戏中的角色、情节、挑战等,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
4. 培养时间管理与自我控制能力。
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游戏时间与其他活动之间的关系,如学习、运动、阅读、社交等。如果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自我控制,可以适当给予奖励,加强正向反馈。
5. 关注游戏背后的社交互动。
问问孩子是和谁一起玩的,是否认识这些人。鼓励他们主要与现实中的朋友一起在线互动,避免过度依赖陌生网络关系。教育孩子识别网络欺凌、陌生人接触或广告诱导,并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向家长求助。为孩子建立“网络社交守则”,如不随便添加陌生人、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在聊天中与他人发生争吵。
6. 定期“数字排毒”,让孩子回归现实互动。
设定“无屏时间”(如家庭聚餐、出游、睡前时段),鼓励面对面交流。利用假期或周末安排户外活动、桌游、手工创作等,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

(图片来自网络,尊重原创,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