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宝宝不想上daycare、幼儿园怎么办 ?Part I讲述了对于宝宝不想上学这件事情,我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以及我在处理这个问题之前自我先做的一些分析,理性告诉作为妈妈的我,不应该着急,不应该焦虑,而是应该积极和周围的人沟通找到Alan不想上学的真正原因。下面就是我采取的一些措施:
1、直接问孩子,为什么不想去学校。
有时孩子小,对这种问题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所以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几个选项,比如是不是小朋友不跟你玩,老师批评你?Alan跟我说,学校老师每天中午逼着他睡午觉,或者总是让他自己一个人玩。其实Alan在三岁之前已经不睡午觉了,到了学校,别的小朋友都睡,他不睡,对于老师来说,确实比较麻烦,所以老师只需要他保持安静就好。上一学期不睡午觉的时候,经常会有老师把Alan带到角落里,给他讲故事,陪他搭积木。而这学期,Alan跟我说学校老师每天中午逼着他睡午觉。我相信我的儿子说的,但是我也要调查一下这件事,可能我的儿子只看到事情的一方面。
2、找Alan同学的家长进行沟通。
我私下询问了好几个孩子的家长,想要了解其他的孩子有没有不想上学的情况。如我所料,有的孩子还好,有的孩子也像Alan一样,有的甚至更严重,还没有到学校就开始哭了,吵着要回家。除此之外,家长们还发现,从这学期开始,学校每周应该发的weekly report, 没有以前那么及时,没有那么多了。
3、到学校去观察。
通过上学期和这个学期的对比,我发现学校里实习的老师的数目明显减少了。学校会把每学期实习老师的照片挂出来,上学期估计有8个实习老师,这学期只有4个。实习老师的人数减少也是很正常的,这取决于有多少学生选择这门课。也许是因为老师少了,所以Alan睡午觉的时候没有那么多老师来关照Alan。也许是因为老师少了,老师忙了,所以老师希望Alan能和大家一样一起睡觉。也许是因为老师少了,老师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更新weekly report。这些都是应该要理解老师的,因为我们自己在工作忙碌的时候,也没有办法事事都兼顾。而且相对于很多其他幼儿园,即使在老师减少的情况,这个学校的活动质量照样不差。
对于Alan的抱怨,我觉得他自己的内心也是有冲突的。他觉得自己关注少了,这是他自己跟以前学校的状况相比,跟自己的期望相比。他发现了不一样,他内心有冲突,所以他也有焦虑了。
另外我还发现,每天晚上我去接Alan的时候,他都玩得不想走,非常高兴,开心,所以这也说明老师还是很尽心尽力地带孩子的。
4、去学校跟老师沟通。
我把Alan不想去学校,以及中午午睡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委婉地跟老师进行沟通。老师说,在学校午睡的时候,他们看见Alan可以自己安静地拿着一本书自己阅读,所以老师也就不再管他了。我很能理解老师。如果Alan自己可以看书,为什么我还要多关照他呢?这也体现了很多家长的心理,孩子自己玩的好好的,就让他自己一个人玩吧。其实有的时候(不是全部的时候),孩子其实可能是因为孤单,或者因为大人没有办法满足自己陪伴的诉求,所以不得已才自己玩。而作为家长,我也不能要求老师做得更多,因为老师做的足够好了。即使老师做的不够好,孩子被迫学会独处,这也是他自己人生中的一门必修课。
从我自身的角度出发,这学期我们的家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在加拿大已经完成了学业,所以在上学期结束时,回到美国与家人团聚。伴随着我的回来,奶奶回到了中国。这学期我有很多的时间陪Alan一起玩。我爱孩子!我的精力很充沛,曾经我在加拿大是大学讲师,教大学生儿童发展心理学;我也是教会里儿童主日学老师,所以我有很多带孩子的经验。很多其他的孩子都愿意跟我玩,更何况是我自己的孩子。这么一股强大的力量,可能也使Alan感觉到妈妈在家的日子是何等的温暖,从而也会不愿意上学。
了解清楚了以上的情况,我想Alan不上学的原因可能是,中午午睡Alan需要独处或者被老师强迫睡觉。这是他不喜欢做的事情,让他产生负面情绪,让他焦虑的事情,他把这件事不断地放大,认为这件不好的事情就是他上学的全部,Alan产生了类似“晕轮效应”(Halo effect),产生了“认知偏差”(distortion)。
另外,我们人的记忆也很有意思,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的记忆越好。很多实验是这么做的,实验被试需要积极情绪(比如开心,高兴)vs 中性情绪 vs 负性情绪(如忧伤)下学习词汇,然后中间过一段时间。最后被试需要回忆这些学习过的词汇。研究表明我们在负性情绪下回忆出来的词汇数量远多于其他两个组。所以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Alan在家里回忆学校,他总是想到午睡,总是想到这件让他不开心的事情。其他的例子,比如现在让你回忆你和配偶之间的互动,你可能总是先想到跟配偶吵架的场景或者他的某些缺点,因为这些事情会让你产生了不好的情绪。而人们总是对这些让你产生不好情绪的事情记忆深刻。
针对Alan午睡问题而引起的不想去学校,我有以下的解决方法。我先说说午睡的问题。
1、既然知道Alan在午睡这件事情上,有晕轮效应,有认知偏差,那么就要帮助Alan重塑(reshape)对幼儿园的认知。我和Alan有chatting的习惯。在跟Alan聊天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多让Alan回忆在学校里开心的事情,比如老师说了什么故事,Alan和他的好朋友玩了什么车子(Alan喜欢玩车子)等等,让他知道午睡只是学校生活很小的一方面,很大的部分是开心的事情。
2、说完学校里开心的部分,再说说午睡的事情。谈论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引导中要时刻询问孩子的感受,并表达适当的共情(empathy)。然后引导中要让Alan明白午睡的目的,以及要让Alan理解一下老师为什么午睡的时候不来陪他玩。
Alan三岁半,正是发展自我意识(egocentric)的年龄。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家Piaget理论,2-6岁的孩子都会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突出表现就是凡事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孩子很难理解别人或者站在别人的视角思考问题。运用在Alan身上,就是Alan不想午睡,他想在午睡时候的时候玩玩具,并且他不能站在老师的视角去理解午睡的意义。
跳出Alan的这个问题,看看成人之间的人际互动,比如夫妻之间,亲子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争吵冲突也大多都因为我们不能站在对方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不能理解对方。甚至我们会要求对方,“你能不能站在我的角度,替我想想”,但是当我们要求别人这么做的时候,我们要反思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有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替对方想想呢?
下面是一段我跟Alan之间的对话:
妈妈:你为什么不愿意去学校呢?
Alan: 因为要napping(午睡),napping不好玩。
妈妈:为什么不好玩呢?
Alan: 因为我很孤单,没有人陪我。我不想要napping。
妈妈:那你是不是在学校一直都是孤孤单单一个人呢?
Alan:不是。
妈妈:你是不是有很多朋友?谁是你的朋友呢?
Alan: xxx,xxx,xxx (Alan开始举例了)
妈妈:你有很多朋友哦,那你们在学校里都玩什么呢?
Alan: 不知道(孩子有时会突然想不起来,需要给他一些线索)。
妈妈:你们是不是玩沙子?
Alan:是的。
妈妈:你们是不是骑自行车了?
Alan:是的。
妈妈:那你是不是policeman?
Alan:是的。
妈妈:还有谁是policeman?
Alan: xxx (然后跟我描述了一下玩的情景)
妈妈:哦,学校里有这么多好玩的事情,你是不是在学校里很开心啊?
Alan:点点头。
妈妈:那napping呢?
Alan:napping 不好玩。
妈妈:你是不是很sad?
Alan: 是的。
妈妈:可是每个小朋友都需要napping,因为napping了,小朋友才有energy去骑自行车,policeman才能有energy抓坏人。要不然坏人都跑掉啦!
Alan: 可是妈妈,我不napping, 我也有energy。
妈妈:那你下午是不是还是有点累呢?Bike(自行车)说,我想要能量充沛的小朋友来骑我,这样我就能“全速前进“!而且老师说,我们可以不napping, 只要quiet就行了。那你愿意在napping时候quiet一下吗?
Alan:好吧。
妈妈:老师在napping的时候也需要休息一下,因为老师也很累很累。老师没有能量以后,下午就不能陪你玩了,因为老师会说,“累呀,累呀“。妈妈没有能量的时候是不是也不能陪你玩了?
Alan: 是的。
妈妈:那Alan在没有能量的时候是不是只能睡觉了呢?
Alan点点头。
妈妈:那我们中午是不是要自己一个人napping或者quiet呢?让老师也要休息一下呢?
Alan点点头。
回到Alan不愿意去学校的问题,我采用了以下的办法:
1、孩子可能对妈妈(或者其他某个亲人)有种的特别的情感,所以在接送孩子,可以考虑换另一个家庭成员,这样有助于缓解孩子和大人双方的分离焦虑。有的时候,对于送孩子上学的这种分离焦虑,不仅仅是孩子才有,大人有时更甚。因为大人心中会有冲突,期待孩子开心上学,但现实是孩子哭着叫着要妈妈,所以有了冲突就会焦虑。如果其他家庭成员的心中少一些冲突,不妨考虑让他们接送孩子。
2、针对孩子的分离焦虑,首先让孩子明白,这并不是和妈妈永远的分开,妈妈放学会来接你。所以家长要和孩子说明这一点。不仅在家里要说,而且在学校分开的时候也要说。
如何训练呢?我们可以找一些卡通人物上学的故事书,通过故事,告诉孩子在学校一天的生活。强调放学的时候,妈妈总是会来接他的。这一点对于刚开始入学,有入学障碍的小朋友尤其适用。Alan在这一点上应该接受得比较好,毕竟上过一学期的学,而且我和老师都给小朋友说过这样的故事。
其次,在学校里可以准备一些妈妈替代物。Alan学校这一点做的很好,把家庭的照片打印出来,弄成小小的一张,可以随身携带。我看到有时Alan不愿意我离开,老师就会带Alan去拿一张照片,Alan就可以放在口袋里。Alan很接受这样的方式。
3、从Alan的好朋友们入手。在不上学的时候,我邀请Alan的小伙伴们到我们家来玩,或者约着一起出去玩,一起踢球,增进Alan和小伙伴们之间的感情。当Alan和周围的人关系好了,他会觉得自己有很多的依靠,并不一定需要父母作为他唯一的精神支柱,这也是一个孩子在社会上学会独立的第一步,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我尝试了这种方法,效果非常好。有几次,Alan走到学校门口,不太想进去,抱着我。我心里还有点打鼓。然后我把他带到他班级里面去,他的好朋友们立刻跑过来。他们看到Alan过来非常高兴,把Alan团团围住。Alan立刻忘记跟妈妈的恋恋不舍,马上跑过去跟小朋友一起玩了。
4、可以适当地和孩子讲条件。比如当你去满足孩子一个需求的时候,你也可以跟孩子讲讲条件,让孩子满足你的需求。比如Alan早上起床以后,突然想玩10分钟的玩具,我跟他讲好规则。10分钟就是10分钟,要设好timer。然后10分钟以后要立刻马上做什么事情。最后到学校也要开开心心地去。
这一招也很管用,我看到有时Alan走到学校门口,还是对我有点恋恋不舍。我会给他一些提醒,比如刚刚我们做了promise。所以迫于这些规则和承诺,Alan还是勇敢地去了学校。讲条件一个辅助的功能是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我个人认为这一条实施的成功之处在于家长平时要做到信守承诺。如果家长本身比较难做到,我建议这条最好不要用,因为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当然孩子,父母,和每个家庭都是独特的,以上的方法在我们家针对Alan比较适用但不代表对所有的孩子都合适,相信家长们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也欢迎家长在留言区一起讨论。
(作者简介:张蕾,坐标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在南京大学心理学系,获心理学学士学位。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心理学系,获心理学博士学位。曾短期学习访问英国约克大学心理学系和香港大学心理学系。曾任阿尔伯塔大学发展心理学(Lifespan Development)课程,婴幼儿发展神经(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 Brain and Behavior)课程讲师, 两次获得最佳教学奖(Teaching Award)。读博期间,在加拿大生下Alan。 现随丈夫举家美国,非常开心与大家分享专业心理学知识,以及与妈妈们一同探讨总结实践中的育儿经历。)
(图片来源:Google)
说的真的太好了。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