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
是不是一刻也坐不住?
是不是看一会书就乱跑?
是不是上课经常开小差?
……
这些可能都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这时我们或许会怀疑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首先我们就需要先了解一下多动症有哪些症状吧。
ADHD的症状
孩子偶尔难以集中注意力是正常的,想要判断孩子有没有多动症,一些典型症状或许可以参考。
患有ADHD的孩子大略有下面一些症状:
常常做白日梦。
经常丢三落四。
经常坐立不安。
说话过多。
常常犯粗心错误或冒不必要的风险。
常常很难抵制诱惑。
在轮流完成任务时有困难。
与他人相处有困难。
以上只是ADHD患者常常出现的一些症状,如果孩子有这些症状,我们需要往ADHD这边来考虑,但并不能据此肯定,真正的确诊还需专家的帮助。
多动症的误判
并不是所有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都可能是多动症,导致孩子多动活跃、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多种多样,下面列举了一些。
天生活动量大。某些孩子天生活动量大,这样的孩子容易被家长误以为是多动症。实则孩子的活动量大小是由大脑决定的,大小都是正常的。好动的孩子并不是多动症。
上文的诊断指标DSM-5也指出“有足够证据表明这些症状干扰或降低社交、学习或工作质量。”才能被确诊为“多动症”。所以区分多动症与天生活动量的标准就是看孩子的学习、社交是否受影响。
专注力较差。年龄较小孩子的专注力本就校差,往往会给家长“难以集中注意力”的假象。正常情况下,1-5岁孩子专注力如下:
1岁 专注力:2-3分钟;
2-3岁 专注力:5-8分钟;
3-4岁 专注力:8-10分钟;
4-5岁 专注力:10-20分钟。
孩子专注力的进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也不必过于着急。
阿斯伯格综合征。阿斯伯格综合征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这一综合征的某些特征类似自闭症,如人际交往障碍等,而多动症患儿往往也会在社交上遇到困难。
不过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患儿并没有语言和认知能力上的缺陷,约15%的患儿甚至有超常智商。
除此以外,一时的无聊厌烦、缺乏体力等也会导致孩子难以集中精力,所以不要轻易下结论。
国际研究认为ADHD的患病比例大约在3%-9%,所以大多数孩子还是正常的,不要仅仅因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活跃就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
如果真的怀疑,一定要找真正的医师确认哦。既然多动症的一些症状具有迷惑性,那么究竟什么是多动症呢?
什么是“多动症”
所谓“多动症”是“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的俗称,英文简称为“ADHD”。“多动症”这一俗称会带有误导性,好像这一疾病的患者只有多动这一症状。实际上,难以集中注意力也是ADHD患儿的主要症状之一。
它是儿童中最常见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有些孩子成年后还会延续这一障碍。患有ADHD的孩子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控制冲动行为,且表现得过于活跃。
对于ADHD的病因,目前还不是很明确。目前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ADHD的发病中起着很大作用。 除此以外,还有下列因素也与ADHD发病关系密切:
脑损伤。
胎儿阶段或年轻时接触像铅一类的环境污染物。
妈妈怀孕期间接触酒精或烟草。
早产。
出生时体重过低。
以上是得到科学家证实的主要原因,而像吃糖过多、看电视过多等原因并未有确凿证据支持。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了宝宝健康,妈妈在怀孕时一定要远离重金属、烟草、酒精等。
ADHD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注意力缺陷型:
这一类型的孩子在独立完成任务、关注细节、遵循指示方面往往有困难,每日的常规琐事也往往会丢三落四。
冲动活跃型:
这一类型的孩子往往说话很多,常常坐不住,我们往往会以为孩子是静不下心,实则可能孩子就是这一类型的ADHD患者。患有这一类型ADHD的孩子还会打断别人说话、抢别人的东西,如果你发现孩子有这些现象,可以考虑孩子是不是这一类型的ADHD患者。
综合型:
这一类型混合了上述两种类型的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ADHD的症状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孩子所属的类型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孩子的大脑发育,外在的多动行为会转向内心的不安与精神多动。

ADHD的诊断
如果还是怀疑孩子有多动症的可能,那么下面的诊断标准或许能帮助你判断。
美国医生使用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Fifth edition (DSM-5))来进行诊断ADHD,下面列出了DSM-5中关于ADHD的一些指标:
1.注意力缺陷:16岁以下的孩子有下列6个或以上症状,17岁以上的青少年或成人有5个或以上症状;这些症状至少持续六个月。
经常在学业、工作或其他活动中未能关注细节或犯粗心的错误。
和别人说话时经常心不在焉。
经常不能完全贯彻指示(例如作业难以完成,工作不尽职)。
在组织任务或活动时有困难。
对需要长期集中注意力的活动(如学校课业、家庭作业)有抵触心理。
经常忘记工作、学习、活动必须物品(例如学习资料、笔、书、钱包、文件、手机)。
经常容易分心。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健忘。
2. 多动活跃:16岁以下的孩子有下列6个或以上症状,17岁以上的青少年或成人有5个或以上症状;这些症状至少持续六个月。
经常坐立不安、碰手碰脚,或在座位上乱动。
需要保持坐姿时常常离开座位。
常常不合时宜地乱跑乱爬。
经常不能安静地玩耍或参加休闲活动。
经常表现得好像“由发动机驱动”。
经常说话过多。
经常在问题还没问完时脱口而出答案。
在等待轮流时有困难。
经常打断他人说话或闯入他人的活动。
除了上面这些指标外,还要满足下面4个条件:
在12岁前就出现了注意力缺陷或冲动活跃的多种症状。
在2个以上场景中(如在家中、学校里、工作中;和朋友或亲戚;在其他活动中)出现多个症状。
有足够证据表明这些症状干扰或降低社交、学习或工作质量。
这些症状用其他的精神障碍疾病(例如情绪障碍、焦虑症、解离性障碍、人格障碍等)难以解释,且这些症状并不仅仅发生在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的病程中
上述指标还是给大家一个参考,最终的诊断还是要依靠专业的精神科医生。
孩子患了ADHD应该怎么办?
一旦孩子被确诊为ADHD,妈妈们一定会焦虑:我应该怎么办?
目前ADHD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
-
行为疗法;
-
药物疗法。
其中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美国儿科学会(AAP)建议将行为疗法作为首选,其中父母培训又是重中之重,因为6岁以下的孩子的行为尚未成熟,对父母的依赖较大。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行为疗法与药物疗法需要双管齐下。
6岁以下孩子的行为疗法主要通过家长培训实现,具体的培训方案建议咨询孩子的医师。
6岁以上的孩子的行为疗法除了家长培训,还需要:
-
课堂行为干预;
-
同龄人行为干预;
-
组织技能培训。
此外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长期的药物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
FDA已经批准了兴奋剂类药物用于ADHD治疗。除此以外,FDA还批准了3种非兴奋剂类药物用于ADHD治疗,它们是托莫西汀、胍法辛、可乐定。
70%-80%的孩子服用兴奋剂类药物后症状得到缓解,非兴奋剂类药物的效果没有非兴奋剂类药物那么好,但疗效可以持续24小时。有些孩子可能对某些药物产生不良反应,这些问题需要家长与药剂师一起合作尝试为孩子选出最佳的药物与剂量。
ADHD的其他并发症
ADHD常常与其他疾病一起出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ADHD的并发症吧。
01
行为问题
孩子偶尔会在不高兴的时候现出一些过激行为。当这些行为经常出现或变得严重的时候,就会产生行为障碍。患有ADHD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行为问题大致分为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简称ODD)和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简称CD)。
A. 对立违抗性障碍(ODD)
对立违抗性障碍是ADHD最常见的并发症,8岁以下的孩子更为常见。出现ODD的孩子会与家人、老师、同龄人产生对立,故意违抗、抵触别人。
ODD的典型症状包括:
经常发脾气。
和大人争论或故意破坏大人的规矩。
常常怨恨或想伤害被他们认为妨碍自己的人。
故意挑衅别人,或很容易被他人惹恼。
常常嫁祸于他人。
B. 品行障碍(CD)
当孩子表现出攻击他人、严重违反规范时,就可能被诊断出品行障碍 (CD)。 CD的严重患者可能因违法犯罪而入狱。
CD 的典型症状包括:
违反严肃的规章,例如闯祸逃跑、私自在外过夜或逃学。
表现出攻击性,并造成危害,例如欺凌或殴打他人、虐待动物。
撒谎、偷窃或故意损坏他人财物。
02
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往往是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必然结果。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上课便不能认真听讲,进而导致了学习成绩的不尽人意。学习障碍具体可分为下面三类:
阅读障碍(Dyslexia)
数学障碍(Dyscalculia)
书写障碍(Dysgraphia)

03
焦虑与抑郁
A. 焦虑
很多孩子都会出现焦虑,但多数焦虑都并不会妨碍我们的生活。只有当焦虑严重影响我们日常生活时才会被称为“焦虑症”。患有ADHD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更容易得焦虑症。
焦虑症的具体表现有:
分离焦虑。与亲人分别时感到很焦虑。
社交焦虑。对学校等很多人的地方产生恐惧。
一般焦虑。对未来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坏事很担心。
B. 抑郁
偶尔感到悲伤或绝望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但当这种情绪持续出现就会导致“抑郁”。
抑郁症的具体表现有:
常常感到悲伤或绝望。
不想做有趣的事。
经常神情恍惚。
感觉自己毫无价值。
饮食和睡眠习惯的改变也可能是抑郁症的征兆。不过对于服用药物的ADHD患儿,饮食和睡眠的变化也可能是药物的副作用。如果怀疑孩子可能有抑郁的倾向还是咨询专业医师吧。

虽然ADHD难以完全治愈,但却是可以成功管控的。如果发现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症状一定要去看专业医师哦。相信通过努力,每一个ADHD患者还是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
参考资料:
https://www.cdc.gov/ncbddd/adhd/index.html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446873/answer/1649821577
(图片来自网络,尊重原创,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