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字关注我们~
添加美国妈妈网官方微信usmamahelper,进群和1w+妈妈一起聊备孕、怀孕、育儿、美国生活~
把孩子从day care接回家,我们往往倾向于跟孩子聊聊天,以此来了解孩子一天过得如何。然而不少家长都会“热脸贴了冷屁股”。
往往我们说了一连串,孩子要么沉默不语,要么答非所问。不禁让家长想知道究竟如何才能撬开孩子的嘴,了解孩子在day care的情况呢?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接娃回家和孩子聊天的常见误区和对策吧。
误区1:问题太宽泛
不少家长从送孩子进day care大门开始就为孩子捏一把汗:
·“我的孩子在班里乖不乖啊?”
·“会不会不高兴要回家呀?”
·“和其他小朋友能不能打好交道啊?”
……
好不容易接回家,自然马上问孩子“今天在day care怎么样?”。像这样的问题牵涉面太广,孩子可能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或者至多说“好”“不错”,亲子间的对话很难再延续下去。
育儿教育家诺埃尔·詹尼斯-诺顿(Noel Janis-Norton)在她的畅销书《Calmer, Easier Happier Parenting》中说:“下面三个问题不会从你的孩子那里得到真正的答案:‘学校怎么样?’得到的回答将是‘很好’,而你并不会了解更多。
“‘你在……玩得开心吗?’ 答案很可能是‘是’或‘否’,对话可能会僵在那里。
“‘你今天做了什么?’,他们会说‘我吃了布丁’之类的平庸之词。”
像这样的一些过于宽泛的问题在亲子对话间并不少见,家长可能在提问时本身并不知道自己期望什么样的答复,纯粹是为了寻找话头才提起。对于这种情况,对策1或许有所帮助。
对策1:尝试问一些开放新问题
能够以“是”或“否”作答的问题往往很难延伸出更多内容,而答案并不唯一的开放性问题反倒更能激发孩子的表达欲。下面一些推荐话术或许能使孩子想要表达更多。
误区2:不注意交流的时机
例如詹尼斯-诺顿就说“最糟的谈话时机在床上。”我们习惯在睡前跟孩子聊聊天,可在谈完话,把灯关掉后,心思重的小孩总会怀着担忧在床上辗转反侧。
再如刚从day care出来就直接发问也不是太好。刚刚上day care的小孩可能比较兴奋也可能有些焦虑,很可能没有从不同的环境中切换回来,对于发问并不会有很大的作答兴致。这时候孩子可能需要的更多是一个简单的拥抱,而非连珠炮式的发问。
对策2:给孩子点时间放松
可以给刚放学的孩子带点小零食,让他放放松。回家前还可以让孩子到家附近的公园玩一会,玩的空档说两句或许效果会好些。
从day care到熟悉的家的切换需要一个缓冲,而公园和零食或许都是不错的选择。
误区3:自说自话,忽视孩子想表达什么
我们一心想了解孩子在day care的情况,而忽视了孩子真正想说的。可能孩子只想说说今天在day care玩的玩具,而家长却问“有没有人欺负你呀?”往往是鸡同鸭讲,不在一个频道。即使迫使孩子谈了一些,效果也不会很好。
对于2-7岁的孩子来说,孩子的“自我中心化”表现比较明显。他们更倾向于从自己的想法、观点去认识、理解、描述事物,如果我们忽视这一点,亲子间的交流将变得异常困难。
对策3:主动分享自己经历以激发孩子的表达欲
当我们面对别人的分享时,往往很自然就会说出自己的相关经历,对孩子也是如此。提前了解孩子的日程安排,结合自身经历,或许能让孩子和我们都聊得愉快。
譬如,你知道孩子今天上了游泳课,那么你可以说:“我平常喜欢打排球,你会什么运动吗?”这时候孩子可能就会提游泳,那么你们就可以开始一场有意义的对话了。
最后对于实在不想说的孩子,那么或许下面几招更管用:
绝招一:多陪伴
不愿多说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多给孩子些陪伴,在陪伴中增进亲子亲密度。争取和孩子成为朋友,有了事孩子才会主动跟自己倾诉。在陪伴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起玩游戏、看绘本等方式增进感情。
绝招二:细观察
多从身边的小事入手,通过观察增加对孩子的了解。这样做即使“撬”不开孩子的嘴,通过仔细观察孩子的动作、神态、表情,家长也能对孩子在day care的情况知道的八九不离十。
例如,不少家长都是从孩子突然变得不想去day care,睡不好觉等现象开始察觉到孩子受到霸凌的。
绝招三:找外援
day care的老师是我们了解孩子在day care情况的最佳人选。负责的老师对于家长的咨询都会有问必答。不过也要注意不要频繁地在休息时间打扰老师,尽量控制好频率,毕竟老师也需要自己的私人时间。
另外,同学的家长也可以请教。有些孩子的表达欲比较强,对父母会交流更多学校里的事,从他们那里或许能了解到孩子的近况。
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对于实在无可奈何的娃,我们或许只能静待花开,说不准哪一天他/她就主动开了嘴。
(图片来自网络,尊重原创,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