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是不是造娃时出了什么纰漏?为什么我总觉得孩子不如自己聪明呢?我该认命吗?

1288

有时候,我和几个朋友聊天,说到孩子,都很有感慨:为什么我和娃爹都算是学霸,但孩子的学习能力怎么就那么弱呢?难道智商遗传也要交税的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相信,看完今天的文章,你肯定会找到答案。

 

 

01

最近,老母校有个教育学院的丁延庆教授火了。

为啥火的?不是因为教育上很厉害,而是他辅导女儿写作业时的“鸡飞狗跳”,对女儿无情的吐槽,被网友视为“很接地气”。

 

孩子天赋

 

看着视频里丁教授,我似乎看到了参透宿命般的苦笑,想鸡又不得不佛的无奈,真是心有戚戚焉。

 

丁教授小时候被称“神童”,6岁就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本科就读于北大,后进入哥大深造,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大博导、副教授。他的夫人,也同样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然而,女儿似乎完美避开了他们夫妻俩的学霸基因,在“学渣”的道路上越跑越偏。

 

给女儿辅导作业若干次后,丁教授经历了从痛心疾首,到怀疑人生,再到心如止水的转变过程。

 

“这就是天道,没办法,你必须接受,不接受能怎么样?她就这样。”

 

孩子天赋

丁教授金句:

 

“不辅导作业父慈女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

 

“我想让她逆天改命,她却让我学会认命。”

 

“不管你多么优秀,你的孩子大概率都是一个普通人。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学会接受她,对于谁都好。”

 

 

02

对于丁教授的心声与感慨,我表示深有体会。

我谦虚点,不敢说自己是学霸,可能是吧,毕竟在国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PK过,也一路杀到了不是TOP1就是TOP2的高校,而且还真不是刷题党。但我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学习上常常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可能你要说,会学与会教是两回事,我承认,但我并非不擅长教学,辅导过同学也很多了,都是十几年的经验了。打个比方,如果一道题目是一条深沟,我们解题思路就像是要在深沟上搭一座桥,以便跨过沟壑,达到彼岸。当然了,桥可以搭很多座,就像解题思路并非一条。

通常来说,我们都会选择自己最熟悉一种造桥法(解题思路)来搭,当这种解题思路并不为同学所理解的时候,我通常会给出其他一些思考角度,看看那样的造桥法能不能被同学所get到,说实话,有时候试一条就成功了,有时候也需历经多条磨难。

 

 

但不得不说,我的孩子在学习上堪忧,尤其在数学上完完全全是一个大黑洞。有些东西对我来说自然成理,直接走进学习的大门,到他那儿别说是进门,百转千回也过不去那桥,都在门外转悠呢!

我绞尽脑汁也不得其法,不管想多少种“造桥法”,他都理解不了,前面说后面忘,穷尽我能都不行,最后不得不说,“没法子了,你死记硬背算了。”但死记硬背的东西,哪里有理解记忆的深刻,于是今天记明天忘便成了常态。

孩子他爹也很纳闷,“孩子怎么就一点数感都没有,想当年我也是高考数学满分的节奏啊,到儿子这里,真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孩子天赋

 

我不知道我爹对我、我爷爷对我爹,有没有过“这孩子智商有问题”的想法,但我老公在孩子几个月的时候曾经提出过这样的疑问。我不大愿意相信这是一个学习了几十年的成年人对一个几岁孩子的智力碾压,毕竟不可能这么不理性,但我相信我们是拿自己的当年与孩子的现在相比了。

为什么差距这么大?不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吗?

 

 

03

不仅仅我们有疑问,网上有此一问的父母很多:

上下滑动感受一下

孩子天赋
孩子天赋
孩子天赋
孩子天赋
孩子天赋
孩子天赋
孩子天赋
孩子天赋
孩子天赋
孩子天赋
孩子天赋

 

 

 

这些娃是怎么回事?难道……

孩子天赋

 

 

04

我们来聊个2块钱的,给大家送个安慰。

第一:均值回归

达尔文有个表弟,叫高尔顿,他的身份很多,涉足很多领域,有一个身份是人类遗传学家,在此领域中,他曾提出过一个理论——“均值回归”。

什么意思?

就是说父母的极端特征不会完全遗传给下一代,后代这一特征会慢慢向大众的平均值靠近

也许你看过这样一张图:

 

孩子天赋

 

什么是极端特征?就是说,不管从外表身高、运动能力还是到智商、学业水平,假如父辈的水平越高,他们娃的成就有可能越平凡,即便比普通人好,也是很难赶上父辈的。

这就是“均值回归”。

更可怕的是,高尔顿认为这个回归的值域差不多有1/3。看起来,智商也是要收遗产税的啊!

 

所以,如果孩子智商普通,可能意味着父母智商高到爆表,不是孩子的错,他必须要回归均值的。这样说,心里是不是有些安慰?

 

第二:时空环境的不同

先来一句灵魂拷问:就算你当年是学霸,把你放到现在的大环境中来学习,还能保证自己是学霸吗?

我想我不敢干脆地回答YES,毕竟时空和环境都不同了。智商这个东西受后天的影响很大,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下,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会有所偏差。

我们当年的学习环境,很多孩子都不需要上那么多辅导班,每天把作业完成后,就可以疯玩了,可以说还是有“放羊”的成分在。我们的父母也没有这么焦虑,基本上都把孩子教给老师了,但凡父母用心一点儿,孩子成绩就会很好。不像现在的孩子,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好,我们先不谈受后天的影响,就谈论智商本身。你以为智商就是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么?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人类至少有视觉空间、语言、逻辑数字、身体运动、音乐节奏、人际关系、内省反思、自然,这八大智能。

 

孩子天赋

 

所以说,每个学霸的智商所擅长的领域是不一样的,两个学霸结合做了父母,两人所擅长的智商可能千差万别,到底是哪一种遗传到了孩子身上呢?一开始谁也不知道!而且这种遗传还很有可能产生变化,甚至变异。

比如说,母亲是一个文科学霸,父亲是一个理科学霸,也就是说导致夫妻俩成为学霸的天赋因素是不同的。夫妻两人的基因重新组合以后,很可能两人的孩子在文科和理科方面都只能get到那么一点,最终文理科成绩都只能平平。

 

孩子天赋

 

另外,有些学霸所擅长的智商,可能刚刚好适合当年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因此站到了学霸的地位上,不能说没有实力,但运气也是一部分原因。

 

谁又能确定这种发生变化的遗传智商,又刚好契合当下的教育模式呢?不管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就算没有变异,这二三十年前的老智商,又是否能正确地帮得到孩子的现在呢?哪怕是小时候的自己穿越到如今社会,也不见得能取得跟以前一样的好成绩。

 

说到底,本来就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谁的基因更好,唯一能衡量的是你的基因和环境的契合程度

 

 

05

世界和时代都在往好的方向进化,我们似乎很难接受孩子没有自己聪明,当发现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结果,与自己的预期相差甚远的时候,就会对孩子越来越严格,这样亲子关系会越来越糟糕,如此恶性循环。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他的竞争力,但我们总是会出于自己的各种担心,控制不住地帮他们铺路定方向。殊不知,这份焦虑延伸出的控制欲,往往是亲子关系最大的障碍石,让孩子与我们背道而驰。

我想,我们有2条路可以走。

第一,找到孩子的闪光点。

学习并不是走上成功之路的唯一途径,放下在学习上无法成为顶尖人才的焦虑,我们才能看到孩子在其他方面的优点。

 

可能孩子爱做饭,总能做出新奇又美味的食物;

可能孩子待人和善、礼仪和礼貌都是上乘之人;

可能孩子擅长与人打交道,小嘴巴特别甜;

可能孩子特别能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

 

 

第二,因材施教,才能静待花开。

每个孩子有各自不同的思维逻辑,可能并不与父母相同。好的老师,必定会帮孩子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要懂得:孩子不一定能像我们一样思考!我们觉得简单的知识点,孩子不一定同样觉得简单。放弃“孩子的能力应该等于父母的平均值”这种想法,就不会再焦虑,更能顺着孩子的自然天性来养育他们了。

 

孩子天赋

 

有人说,我们人生有三个必经历的阶段:接纳父母的普通、接纳自己的普通、接纳孩子的普通。我们放下一些期待,才更有可能看到孩子真实的样子,才能帮孩子找到他们可以接受的那座桥,能够进入门里面,找到学习的乐趣。但因材施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我有位朋友总是告诫我,要好好鼓励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信心,她以前也做错了,慢慢改变后,等了10年,才等来儿子有信心的自鸡。我说,我很害怕一直都等不到孩子主动学习的一天。她说,别担心,总会有那一天的!

比娃鸡更重要的是,帮他们找到潜伏的天赋并鼓励他发扬所长,是接受他们的不完美和平凡,他们可能永远成不了“神童”,但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

 

作者:猴哥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尊重原创,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的孩子是智商比你高,还是比你低?

 

推荐阅读

宝宝需要补铁吗?哪些情况需要给宝宝补铁?一篇文章为你解答关于宝宝补铁的所有困惑

我家宝宝是不是缺铁?缺锌?缺钙?……初次养娃的新手爸妈总是会担心宝宝可能会缺乏各种营养元素影响了宝宝生长发育,今天我们这篇文章就来给爸妈们讲讲关于宝宝补铁的相关问题,包括宝宝到底要不要补铁、每天需要摄入多少铁、哪些情况可能需要补铁,以及宝宝缺铁性贫血的相关问题。

培养0到5岁宝宝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

0到5岁这个阶段正是宝宝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生活中一些微小的细节、简单的游戏,爸爸妈妈就能引导宝宝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不同年龄阶段宝宝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比如0到2岁的宝宝应该侧重于刺激他们的感官知觉,2到3岁的宝宝应该鼓励他们自主探索,3到5岁的宝宝应该培养他们的时间概念和反向思考能力。

比智商更重要的情商表现 —— 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Empathy)是体现娃“情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指的是我们能够感觉到他人的情绪、情感,能够理解别人所处的环境,并且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如何培养宝宝的共情能力呢?

请留下您的足迹......

请留下您的足迹。
请在这里输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