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美国出现了首例猴痘(monkeypox)病例。
5月20日,纽约又出现美国第二例猴痘确诊。
目前,美国疾控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发出了警告,敦促各地对猴痘保持警惕。世界卫生组织(WHO)也于20日召开了紧急会议。

而实际上,自5月开始,世界各地就报道多起猴痘疑似病例,除了美国以外,加拿大、欧洲(涉及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瑞典、比利时、法国和德国等8个国家)、澳大利亚也相继出现了猴痘确诊。目前全球已确诊病例约在80例左右。
英国准备对确诊和密接采取追踪隔离;而比利时直接要求强制隔离,但凡检测阳性,必须强制隔离21天;荷兰也强制要求医生上传病例,以便工作人员通知密接者进行隔离。
猴痘病究竟是何方神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疑惑。
什么是猴痘病?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引发的罕见疾病。猴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同属正痘病毒属的病毒还有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可用于生产天花疫苗)和牛痘病毒等9种病毒。

1958年,猴痘首次在用于研究的猴子身上发现。当时,这些猴子身上出现了“豆样皮疹”,故命名为“猴痘”。1970年,刚果(金)出现了第一例人感染猴痘病例。自此以后,中非和西非的诸多国家都出现了猴痘疫情。最主要的疫情爆发地还是在刚果(金)。

随着国际旅行和国际动物贸易的发展,猴痘疫情也开始在非洲以外的地区出现。虽然猴痘的天然宿主目前仍然未知,但非洲的啮齿动物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如猴子)是目前能确定的主要病毒携带者。

目前存在的两种变异株,西非株致病能力弱,病死率只有 1% 左右,中非株致病能力强,病死率高达 10%。
猴痘病的症状与治疗
对于人类而言,猴痘的症状与天花类似,但要温和些。猴痘的潜伏期为5~21天。发病初期,患者可能会有下面这些症状:
发烧;
头痛;
肌肉酸痛;
背痛;
淋巴结肿大;
发冷;
疲惫。
这些症状大都与天花类似,唯一不同之处在于猴痘会导致淋巴结肿大,而天花不会。
在出现发烧后的1~3 天(有时更长)内,患者会出现皮疹,通常从面部开始,然后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病变在脱落前经过以下阶段:
黄斑;
丘疹;
囊泡;
脓包;
结痂。
出现皮疹便具有了传染性,大约2~4周后结痂才会完全消失。

目前暂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采用几种抗天花病毒的药物,辅以补液等支持处理。
猴痘病如何传播?
尽管目前猴痘病毒开始在世界不少地区出现,但大家也不必太过担心。之前的研究发现,猴痘病毒的传染性并不强,并不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猴痘病毒的基本传染数(R0)只有 0.6~1.0。
基本传染数是传染病患者平均能把疾病传染给多少人,R0<1 时,疾病就会逐渐消失,像新冠变异病毒Omicron的R0在7左右,所以不必太担心猴痘病毒会出现大流行。

人感染猴痘最主要的途径是因为与感染猴痘的动物接触,猴痘病毒会通过破损的皮肤、呼吸道或粘膜(眼睛、鼻子或嘴巴)进入人体。
此外,猴痘病毒也可能停留在物体上,所以如果我们接触受污染的床单或衣服时也有感染的风险。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大的呼吸道飞沫,不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范围只有几英尺。
如何预防猴痘病?
虽说猴痘病毒传染性不强,我们也不能置之不理,必要的预防措施还是要做好的。
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主要是非洲的灵长类动物、啮齿动物,来自有猴痘病例较多的中非和西非动物尤其要小心);
避免接触任何与患病动物接触过的物品,如床上用品;
与受感染或有感染风险的动物或人接触后,记得用肥皂或含酒精的洗手液洗手,常见的家用消毒剂是可以杀死猴痘病毒的。

此外,目前FDA已经批准了一种预防猴痘的疫苗叫JYNNEOSTM(又名 Imvamune 或 Imvanex)。对于需要长期暴露在猴痘风险下的人群,建议接种这一疫苗。由于天花病毒与猴痘病毒同属正痘病毒属,天花疫苗对于预防猴痘也有高达85%的有效率。
大家面对猴痘不必恐慌,人类遇到过这么多传染病,猴痘也不过是其中一种罢了。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猴痘也会像它的近亲天花一样被人类消灭。

参考资料:
https://www.cdc.gov/poxvirus/monkeypox/outbreak/us-outbreaks.html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2022/05/19/monkeypox-suspected-nyc-2022-outbreak/9834395002/
https://www.bbc.com/news/health-61506562.amp
(图片来自网络,尊重原创,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